动态详情

返回上一级
中国金融之治:清廉金融文化建设
日期:2020-09-11 16:23:21   打印

 

清廉金融文化是关于清廉的金融理念、金融制度、金融道德、金融价值观念或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清廉金融文化,净化金融政治生态,是金融行业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确保金融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神圣使命。

一、清廉文化自古有之

清廉文化也叫廉洁文化。清廉,顾名思义,指清正廉洁。语出《庄子·说剑》:“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历代仁人志士推崇而力行清廉,司马迁《史记·乐书》曰:“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清”本义为水清,引申为纯净;“廉”本义为厅堂的边角,直上直下,有棱有角,引申为人品刚正。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云:“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其意是说,他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丝微不减。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中国人自古就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之中,廉耻最为重要,所以,后世崇尚“公生明,廉生威”之说,从中可以看出,清廉文化对于清白从政和廉洁从业是多么重要。

古代社会阶级分明,官僚思想盛行,“廉洁”侧重修己修身,保持“清廉”需要高尚的志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辞官弃职,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周敦颐拒绝官场腐败,才有了“出淤泥而不染”的洁身自好;王冕淡泊名利,留下了“不留人夸好颜色,滞留清气满乾坤”的佳话。方志敏以其真挚的革命情怀与高尚的志士节操在狱中写下散文《清贫》,道出了一个共产党人清廉朴素的生活。以至于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清贫》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

在现代汉语中,“廉洁”的通常意义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即公正不贪、清白无污。“廉洁”二字不仅仅是“为官者”的个人追求,更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廉洁文化可理解为兼顾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层面的廉政文化和覆盖全社会层面的清廉文化。按照通常的理解,廉洁文化是指廉洁的理论和行为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廉政文化则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反映,是为官从政者的行为规范。那么,清廉文化则应指社会公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崇清尚廉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模式。楼民展先生在《对清廉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清廉文化既有廉的“不受”“不贪”和洁的“不污”“不垢”之义,又有清的“不浊”“不浑”之美,内涵更为丰富,覆盖更加广泛,人人须参与、人人当受益,具有全覆盖、全员性特点。综上,清廉文化可以界定为与腐败文化相对立,旨在打造清明政治、清廉政府、清正干部、清朗社会,教育规范全体社会成员清白做人做事、公职人员廉洁从政从业,引导全社会确立以清为美、以廉为荣的价值取向的所有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清廉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植根于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反腐败经验,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最新实践。建设清廉文化,有助于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影响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产生触及灵魂、引领思想、教育感化、规范行为等作用,推动形成守纪律、讲规矩、讲法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建设清廉中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清廉文化,必须立足我国国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以营造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社会氛围为指向,以树立牢固的廉洁理念、构筑反腐倡廉的社会公众思想体系为根本任务,使廉洁意识内化为社会公众的思想准则和道德准绳,外化为社会公众倡导廉洁的自觉实践,让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风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廉洁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清廉金融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清廉文化是在既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又深刻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廉洁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是我们党执政实践的进步和升华。

清廉金融文化是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在金融行业的延伸,从其内涵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清廉文化与金融文化简单叠加,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以科学的廉洁理论为统领,以先进的廉洁思想为核心,以完备的廉洁制度为基础,以丰富的廉洁活动为载体,经过长期积淀和不断总结提炼,由决策者集体所倡导、全体成员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廉洁理念和从业行为准则,是廉洁思想、观念、制度、行为及其物化的总和。它由廉洁思想与廉洁理念、廉洁制度与行为规范、廉洁氛围与廉洁形象等构成。从其外延看,清廉金融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是在金融文化的基础上,侧重于对金融职工廉洁从业理念的提炼、建构与宣贯;对廉洁从业系统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与执行;对不同层级员工行为规范、原则的实施与考评;对员工廉洁从业环境、氛围的建设与营造。其次,它是在完成上述基础性工作以后,对廉洁文化的长期“落地”生根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按部就班的推进与提升,使之能适应金融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

构建清廉金融文化,对内在于提高金融人自我修养,提升自律意识;对外则要严明规则,夯实制度根本和文化根基,打造整体合规氛围。“清廉”者,首先要经得起诱惑。世间繁华如飞花,红尘浮华迷人眼。古往今来,经不住利益诱惑而“落马”之人大有人在。其次要耐得住寂寞。身处金融系统,靠近老百姓的钱口袋,深知诱惑重重,更要提醒自己常怀警戒之心,做到经济上清廉、政治上清正、作风上清白。

当前,一些干部、高管身处要职,却政治意识、纪律意识淡漠,“亲”“清”关系不明,被利益二字蒙蔽双眼,或背离了依法监管、为民监管、廉洁监管的初衷,或无视职责要求,知法犯法,从金融的监管者、管理者沦为金融风险的制造者、金融腐败的带头者。他们的腐化堕落,不仅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触犯法律,更使人民群众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失,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正所谓“垢尘不污玉,灵凰不啄膻”“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作为金融工作者要明白“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的道理,面对利益诱惑和人情交换,要自觉亮起红灯,守住底线,以廉为遵,洁身自爱。

三、加强清廉金融文化的当代意义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根”与“魂”。清廉金融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金融工作者追求以清为美、以廉为荣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大力推进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对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提高金融服务经济水平,增强金融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树立金融职工清正廉洁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这一看似寻常的论述,明确把“廉洁”与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郑重提出弘扬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道德学说新的内容,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相较于“廉洁政治”、“廉洁文化”、“廉洁理念”等概念,“廉洁价值观”更具系统性、哲理性和指导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道德学说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强,金融强”。新鲜的血液能孕育生命、滋养肌体,也容易成为“细菌”、“病毒”滋生的温床,催生贪婪和腐败。面对后疫情时期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金融业担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确保金融队伍的纯洁与稳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赋予清廉金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一是清廉文化具有历史性。早在西周初期,就以“六廉”考察官吏,“断以夫事,以廉为本”。两千多年来, 历朝历代一直把“廉”作为立国之本、为政之道,设立御史、谏官、廉访使者等监督机构和官职,出台“监御史九条”“刺史六条”等法典章程奖廉罚贪,形成了“以廉为宝”“以廉为贵”等廉政思想,留下了杨震拒金、陶母退鱼、悬鹅示众、立檄拒礼等廉政典故,包拯、于谦、海瑞、于成龙等清官廉吏被千古传颂。二是清廉文化具有时代性。坚决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文化,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鲜明政治立场。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延安时期“只见公仆不见官”,再到西柏坡定下“六条规定”;从“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到“老虎”“苍蝇”一起打,再到心中“有党、有民、有责、有戒”。我们党以“赶考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赋予廉政文化崭新的时代内涵。涌现出“什么时候都不能搞特殊”的焦裕禄、“手中权力只能老老实实办公事”的杨善洲等优秀代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立下了精神丰碑。三是清廉文化具有现实性。“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廉洁是政治生命线,与每名党员干部都密切相关,如同过独木桥,一步走错、一切皆毁。党员干部应以“祸患常积于忽微”之心对待小事小节小利,时刻把所作所为同党的形象联系起来,始终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

再次,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新时代金融行业应对复杂环境确保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近年来,金融系统大案要案、腐败案件频发。仅201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金融系统违纪违法案件6900余件。中国银保监会广西、福建、内蒙古监管局,中国证监会山东监管局,青海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均有“内鬼”被查处。从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涉腐案件数量相对较多。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工商银行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林通过去年查处上海分行原行长顾国明、重庆分行原副行长谢明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发现,很多金融腐败往往出现在新兴业务、创新或“伪创新”业务领域。“金融腐败造成的损失具有杠杆效应,几百万元的利益输送可能造成数亿元国有资产流失,诱发的金融风险会扩散到实体经济。”会导致金融领域一系列连锁反应,给金融安全、市场稳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对此,在金融系统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有助于净化金融政治生态,确保金融事业稳健发展。

四、涵养清廉金融文化的四个维度

新时代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与拓展。从实践层面看,清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坚持永远在路上,全过程、深层次、广覆盖地予以推进。既要覆盖全社会,抓住“关键少数”、管住“绝大多数”,着力营造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又要融入全过程,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更要实现全浸润,在时间上常态化、在空间上立体化、在对象上精准化、在手段上多样化,使全体社会成员时时处处受到清廉文化的教育感染,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教育教化、正心正行、成风成俗的作用。从理论层面看,清廉金融文化作为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是一系列突出廉洁的金融文化理论,包含清廉从业理念、清廉从业制度、清廉从业行为、清廉从业产品等等。只有把这些理论与金融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金融反腐工作有机结合,树立先进的金融文化理念,涵养良好的金融政治生态,形成普遍的、自发的文化价值认同,以价值取向引领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清廉金融文化才能真正落地、见效。

──清廉从业理念。培育清正廉洁的从业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从业氛围,已经成为构建清廉金融生态,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之举。对金融而言,清廉从业理念,主要有诚信、责任、服务、合规、稳健、创新等等。诚信是金融从业之本,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强;责任是金融从业之德,身处金融系统,靠近国家血脉,每一个金融工作者,无论监管人员还是每一个具体从业者都身负重责。服务是金融从业之魂,金融本质上是具有中介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每一位金融从业者,都需要用知识去创造价值,用劳动去赢得客户,用严管去规避风险;合规是金融从业之需,唯有依法合规经营,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安全;稳健是金融从业之基,在任何时候适合任何市场,在任何历史阶段和背景下都需要遵循;创新是金融从业之源,歌德说:“要成长,你必须独创才行。”个人进步如此,企业发展也是如此。金融事业要适应新时代、新思想、新变化,就必须坚持创新。

──清廉从业制度。金融制度是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立的金融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一般应包括四大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以及金融监管制度。其中,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机构包括保险、证券、基金、信托、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包括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监管制度:包括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资本比率、经营活动、金融机构的开业、业务范围、利率、金融市场等方面。建立科学完备、适应市场发展的现代金融制度,是金融事业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清廉从业行为。构建清廉金融从业行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金融机构而言,廉洁从业是事业发展的前提和需要;对员工而言,廉洁从业是做人做事的责任和风骨。清廉的金融从业行为主要包括党员领导干部、各级管理者、广大员工和重要岗位人员的廉洁从业行为。对内旨在提高金融人自我修养,提升自律意识;对外要严明规则,夯实制度根本和文化根基,打造整体合规氛围,紧抓人这一核心要素,只有人才能事,事才能行业整体拨云见日,构建朗朗乾坤平安金融、健康金融、和谐金融。总之,廉洁从业是我们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和终生课题,所有金融企业员工都必须提高廉洁意识,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清廉之人。

──清廉金融产品。金融产品指的是各种具有经济价值,可进行公开交易或兑现的非实物资产,也叫有价证券,如现金、汇票、股票、期货、债券、保单等。金融产品从本源上来说属于服务产品,为企业和个人的货币财富提供服务。借用营销学产品分层方法可以将金融服务产品划分为五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潜在产品。

核心产品是指产品能提供给客户的基本效应和利益,以此来满足客户的基本金融需求,包括安全、方便、保值、利息和各种预测。形式产品是指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的具体形式,是体现核心产品特征的外在形式。主要表现为权益凭证或交易契约等。期望产品是指客户在购买或消费某种金融服务产品时,期望这些产品所具备的一系列属性和条件。一般表现为客户期望从金融机构中获得一些良好和快捷的服务。延伸产品是金融机构根据客户的相关需要提供给客户期望值之外的利益,如借记卡消费者过程中的短信通知服务,产品购买过程中的咨询服务等。潜在产品是指产品存在的尚未开发的能满足客户潜在需求的附加功能和产品在将来可能经历的变动,如客户希望银行增设一些办理业务的窗口等。

金融产品的安全性、透明性、收益性是客户关注的重点,必须经得起客户以及社会的监督和检验,否则,就谈不上是清廉金融产品。

总之,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中国金融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营造风清气正金融从业氛围和优良金融政治生态的迫切要求,是金融行业反腐倡廉斗争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共同配合,方能奏效。就此而言,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分享: